“早期文明對話”研討會與良渚特展北大亮相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4-07]
2015年4月5日,北京大學又和倫敦大學聯(lián)合主辦“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聯(lián)合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余杭區(qū)政府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權力與信仰”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兩個活動同時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幕。這兩個活動在形式上看似毫無關聯(lián),實則在內容上互相補充與支持。
“權力與信仰”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從4月5日開始將持續(xù)到6月20日。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王”的葬禮,包含了反山M20的所有陪葬品,布展順序按隨葬品的位置與器類,依次分為葬具外,頭部,琮璧,裝飾品及其他和陶器。第二部分為權力的展現(xiàn),分為權力與空間,權力與等級,權力與性別,權力與資源四個角度。第三部分為以玉事神,“紋”以載道角度表現(xiàn)刻紋玉器,藏禮于器表現(xiàn)不同類型與階段的玉琮。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致辭中談到,“權力與信仰”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是高校博物館與地方文物部門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支持高校博物館發(fā)展,讓博物館活起來的一次嘗試。在舉辦展覽的同時,又開展了“早期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文明的對話與比較研究,有助于對中國古代文明特質及其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地位認識,也將加深公眾對良渚文化的理解。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在開幕式上提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千年中華文明,是人類文化河流中唯一沒有干涸,沒有斷流的文明。一如展覽所展示,早在距今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締造了高度發(fā)達的古代文明,賦予了玉器神圣的宗教力量與強大的世俗權力。這次展覽以翔實的考古實物展示了五千年前燦爛的中華古文明,讓觀者充分領略了古老文化的獨特魅力。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吳志強介紹到,權力與信仰可以說是早期文明都具有的特質,良渚文化中的社會結構中也交織著權力與信仰,并以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而聞名于世。這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反山M20出土的全部遺物,其中玉器達502件。此外還有反山,瑤山,匯觀山,橫山等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充分展示了良渚玉器的全貌。 并表示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和研究良渚文明,也表示希望能與世界范圍內的博物館合作辦展。并提到良渚文化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中、英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考古學研究國際中心(ICCHA)、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倫敦大學考古學院擬舉辦“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于2015年4月5—8日在北京大學考古樓A101舉行。
本次研討會邀請了對兩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國、瑪雅5個早期文明有深入研究的頂級考古學家(外國學者18人、中國學者13人),旨在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加強早期文明之間的比較研究,給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建立一個提供指南的平臺。會議得到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組的學術支持和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贊助。共有“中國考古學界對于早期文明的探索與認識(1985-2015)”、“早期國家的起源與形態(tài)”、“文字起源及其作用”、“景觀、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與貿易”、“全球視野下的早期文明比較研究”等五個專題,國內外專家學者將就這五個專題來發(fā)表最新研究成果。
倫敦大學考古學院高級講師Richard Bussmanm,在接受藝術中國采訪時談到自己的研究課題是《早期埃及的書寫系統(tǒng)》,將研究早期埃及的書寫系統(tǒng)與權力以及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他覺得這次研討會讓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能夠有機會一起交流并分享對于人類早期文明的研究成果。這樣的機會實屬難得。
Rakesh Tewari是印度文化部考古調查項目主任,他的研究課題是《從最早的食物生產到公元前7世紀的印度恒河平原》。他認為本次研討會在國家地理學會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一種東西方文化間的對話,能夠讓學者專家們交流互動,讓觀者更清楚的了解各種古老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并且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方向。
正如本次活動主持趙輝所說,良渚文化特展與國際研討會一同開展,是一場古老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來自東西方的學者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在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的氛圍中,將就早期文明的最新研究成果展開對話,進行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研究。各國學者專家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加深學術見解之外,為各個文明與文化之間也建立了對話的可能性。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