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香港古董街掃描之一:珍藏于斯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09-11]
9月,香港再次迎來年度秋季拍賣,世界知名拍賣行、大批全球買家再度云集香港。作為全球著名的古董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行每 年都會在此舉辦春、秋兩季大型拍賣會,各種藝術品、古董在香港遇到新主。圓明園十二獸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馬首就是先后經香港重回中國內地的。
除了大型拍賣,香港的民間古董收藏也非常豐富。一個多世紀以來,作為中國內地與外界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和港口,品種繁多的文物經香港流進流出。期間,大批古董文物收藏于港。
位于中環(huán)的荷李活道和摩羅上街并稱為古董街,是香港知名的古董集中地。20世紀40年代,內地社會動蕩不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的古玩商號紛紛遷來香港。一時間,荷李活道、摩羅上街一帶的古玩商鋪鱗次櫛比,繁榮異常。
荷李活道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今天的荷李活道兩旁分布著大大小小幾十家古董店,多數(shù)店鋪的面積不過十幾平方米,光看外表并不起眼。店內卻別有一番乾坤,各種古舊玩意兒陳列其中。瓷玉器、銅器、珠寶、漆器、字畫、煙壺、陶瓷,中國和西洋的古董比比皆是。
上世紀80年代末,大量內地古董文物外流。一篇流傳較廣的文章《大劫掠:中國文物流失經歷的四次浪潮》是這樣描述的,改革開放后,內地出現(xiàn)了文 物走私浪潮,香港成為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內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隨后流散到了美國、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挪威、丹麥與荷蘭,德國、法國更不用說 了,直接到香港來進貨。繼倫敦、紐約之后,香港在上世紀80年代后憑借大量內地走私文物,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文物藝術品中心。
許多古董幾經輾轉,最終流到香港藏家手中。荷里活道的一位古董商陳榮基告訴記者,二十幾年前自己經手了不少內地古董。其中,不少是兩岸剛剛開放探親時,臺灣商人在大陸采購,途徑香港時轉賣給他的。店內至今還有一些當時留存下來的銀器和玉器,價格都已不菲。
大量華人經營古董生意的同時,香港古董街上由外國人經營的古董店也屢見不鮮,有的裝潢高雅別致,有些卻好似雜貨鋪,但任意走進一家,都有豐富藏品。既有外表精美的西洋漆器,也有裝裱講究的中國字畫卷軸。
雖身處繁華鬧市,古董街卻不像商場、酒吧那樣熱鬧。多數(shù)古董店的老板悠閑自得地坐在店內,即便有客上門也不急著起身,仍舊搖著一把蒲扇,繼續(xù)拂 拭手中的藏品。客人可以在店鋪里花上很長時間觀賞、把玩心儀的古玩。與銅鑼灣、尖沙咀等商業(yè)旺地相比,安逸、寧靜的古董店無喧囂之音。
記者前去采訪時,一家舊木裝潢的古董店里,頭發(fā)花白的老掌柜坐在柜臺前,正拿著放大鏡仔細觀摩瓷器。他低著頭,非常專注,許久才發(fā)現(xiàn)店里來了客人。他說,自己正在幫客人鑒別藏品的年代。
“來店的客人不多,有時一下午就兩、三個?!崩险乒裾f,“客不在多,識貨要靠知識文化,還要靠眼緣和感覺。有時眼緣對了,我能和客人聊好幾個小時,聊東西(古玩)、聊故事,買不買東西不重要。生意成不成,要看緣分?!?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