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為中國古代五大名窯之一 已傳承1700余年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4-03]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訪系列“青瓷篇”
青瓷要經過選料、清洗、練泥等工序,再拉坯制器,素燒上釉,最后才裝窯燒造。
“祭窯啦……!”
寶溪鄉(xiāng)溪頭村一掃往日的寂靜,應聲喧騰。下午三點,許多人聚攏在香燭繞繚、彘酒堆疊的供桌周圍,為龍窯點火開燒舉行祭儀。這種千百年來的習俗是瓷匠祈求“窯神”庇佑的一種虔切表達。浙江瓷藝名家陳先明是主祭者,他一邊持香默念,一邊移步爐膛,把引燃的柴薪投入“龍嘴”,頓時騰焰飛芒。
樸簡的奉祀過后,裝有百多件瓷坯的“龍身”,將連續(xù)延燒二十四小時,直至剎火開間……而陳先明在旁則像“產翁”,忐忑地守等“誕子”。
祭窯那天是農歷十五,觀者如垛。筆者廁身其間,體驗龍泉青瓷傳統(tǒng)祭式獨特的人文情懷。燒制青瓷的龍窯是隧道形造筑,長約二十多米,因依坡而壘、斜臥似龍而得名。龍窯上方多蓋有檐楣,窯室前端為爐膛,具有進柴、點火及送風功能,窯墻兩邊都留窯門,用來裝窯及出品。綿延百載的龍窯,流傳至今已寥若晨星,或許受天之祜,居然在寶溪鄉(xiāng)還蟄藏有七座之多,且爐火旺熾,生命力頑健,怎不叫人慰悅。
時近晚飧,葉師傅等幾位窯工無暇果腹,忙不迭為窯火加柴。古人發(fā)明的龍窯借助斜坡高度差原理,能使火焰自然上躥,保證數(shù)十米長的窯室過火均勻。葉說溫度最高可達攝氏一千三百余度。
更深夜殘,星空繼續(xù)吸附著陣陣燎煙。窯燒到了關鍵時刻。瓷藝家和窯工們來了個“火中取栗”,用一根長鐵棒,順著火眼口取出一小枚通紅的瓷片,幾秒過后,瓷片瞬間由紅變青。噢,原來這是用來察視火候、目測燒制過程的試片。
“趕緊再加些柴!”在敲碎瓷片反復細看里外成色后,陳先明判斷火候欠佳,于是囑咐再加大火焱。十多個小時下來,像這樣的“嘗鼎一臠”,先后達三次之多。這時窯周圍人的神情,也從緊張變得松弛。一爐上好的梅瓶、牡丹瓶、鼓釘洗、龍耳爐等各式傳統(tǒng)造型的青瓷佳品,漸漸在他們的臉上泛出一絲愜望。
青瓷,不僅色青,而且沾帶兩個“龍字”,產地在龍泉,燒造自龍窯。源于五代,盛于宋代的龍泉青瓷,有“質如玉、亮如鏡、聲如磬”的美譽,在中國制瓷史上幾經興衰。清末以降,盛極數(shù)代的龍泉青瓷近于斷燼。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心下,瀕于失傳的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得以復蘇。上世紀九十年代,液化氣窯爐的普遍使用,致大多數(shù)窯坊陷入蕭散??少F的是,有一批業(yè)瓷者,卻一直在默默接續(xù)龍窯青瓷的脈息。
眺覽寶溪鄉(xiāng)那七座閱盡滄桑的龍窯,白天好像在卬首信眉,夜晚仿若是焰長如虹。
青瓷后人沒有陶醉在祖澤的光環(huán)下。為了呵護龍窯火種,龍泉和寶溪市鄉(xiāng)兩級政府,正以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入選世界“人類非遺”為契機,切實加強對龍泉窯及古窯址的保護,積極培養(yǎng)青瓷藝術人才,大力推進龍泉青瓷文化創(chuàng)意基地建設。邁古超今,開來繼往,不斷抒筆人類瓷藝的新篇章。
背景鏈接:龍泉窯
龍泉窯是古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在1700余年的傳承過程中,龍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燒成和開片控制等獨特的傳統(tǒng)燒制技藝。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30日,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選的陶瓷類項目。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