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素三彩濃淡皆可人 今年春拍成為亮點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6-09-21]
在今年春拍中,出現了兩件成交過百萬元的素三彩瓷,一件清康熙黃地素三彩花卉云龍紋大盤在北京誠軒以365.2萬元成交,另一件清康熙素三彩折枝花蝶暗龍紋盤在香港佳士得以101.76萬元成交。素三彩是一種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在陶瓷發(fā)展歷史上并沒有像青花瓷那樣風行,如今也并非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常見品,但是其具有的工藝特色,也深受一些藏家推崇,精品能夠創(chuàng)出高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素三彩”最早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有記載,“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陶瓷界將“素三彩瓷”定義為“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只是隨著瓷器燒制技術的提高,御廠改用素燒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燒陶胎。這一變革不僅進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機械強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為明清三彩與唐宋三彩的最大區(qū)別。根據這點,又可將素三彩進一步劃分為“素三彩陶”與“素三彩瓷”兩大類。素三彩瓷在嘉萬時期繼續(xù)制作,只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導致素三彩制作相對減少。
與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廠制作更趨細致、復雜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漸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使畫面精致許多,這種變化是制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總結改進的結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種多樣。
清代素三彩的最大變革莫過于御廠工匠在制作傳統(tǒng)素三彩時積極引用新興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與粉彩的組合器。該類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紅,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實了。
與明清時期的五彩、斗彩器相對比,素三彩是在素胎上掛低溫彩釉,而五彩、斗彩則是在燒制好的釉胎上施彩釉。其次,素三彩的圖案大多使用錐刻紋來表現,工藝略顯粗拙(“素三彩”與“粉彩”的結合器除外),五彩、斗彩則是使用黑彩、青花描輪廓,圖案分外細膩。因此,同時期五彩、斗彩制品的繪畫藝術造詣也較素三彩器更勝一籌。
根據以上明清三彩瓷的演變,可以看出它在明初永宣御廠中慢慢發(fā)展壯大,至成化時期形成較大規(guī)模。隨后,斗彩、五彩瓷的創(chuàng)新普及令其一度失去優(yōu)勢。清初康熙御廠制作又令其出現高潮,雍正時期甚至與其他新興彩瓷工藝結合創(chuàng)新。在各種陶瓷工藝不斷前進的歷史舞臺中,“素三彩”也在幾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
據陶瓷鑒定大師耿寶昌回憶,20世紀50年代,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曾下文在全國各地征集搜尋素三彩器物,但所獲甚微。古書記載:“黑白等地而繪綠黃紫三色花者謂之素三彩,以黑地為貴。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據琉璃廠老人回憶,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國時期就已罕見,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殘口的大瓶,當時就可值1萬大洋,足見其之貴重。
10多年,內地各大拍賣會上上拍的各類素三彩加到一起也不到500件,其中以康熙時期的素三彩價位最高,早在1998年,清康熙素三彩送子觀音坐像就在北京翰海以33萬元成交;清康熙素三彩桃石榴劃暗龍紋盤以85.9395萬元成交。2000年香港蘇富比,清康熙素三彩海水魚龍十棱洗以81.4萬元成交。2005年在香港蘇富比,一對清康熙素三彩暗龍花果圖盤以368.88萬元成交。2006年在北京誠軒,一對清康熙素三彩暗刻花蝶龍紋碗以47.3萬元成交。
明代的素三彩制品上拍數量更少,成交價格也在清康熙制品之后,但成交價也能達到幾十萬元左右,如在去年北京誠軒秋拍中,一件明萬歷黃地素三彩云龍紋盤就以24.2萬元成交。至于一些晚清民國時期的素三彩,在工藝水平上已無法相比,價格則相對便宜,多數在幾萬元左右。
來源:中國商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